English

《知本家风暴》引发概念之争

1999-11-05 来源:光明日报 龚宇一 我有话说

近日,一本自称为“中国新知识分子宣言”的书备受大众关注,各种评论性文字频频见诸报端。尽管未来的中国是否“必将接受知本家风暴的洗礼”尚未可知,“知本家”这个概念本身却已随着这本《知本家风暴》的面市掀起了一轮不小的“风暴”。

“知本论”这个概念最早由人民大学的杨杜教授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提出,“数字论坛”的主要发起者姜奇平就此基础在北京青年报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知本家”这一概念。会后又由胡延平撰稿,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知本家时代”的报道,引起了不少争论。这次《知本家风暴》的出版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知本家”这一概念的关注。

一时间争论纷起,人们议论的焦点仍然集中在:“知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知识是否直接构成资本?“知本家”仅指IT精英吗?是以知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中国有真正的“知本家”吗?……

作为“知本家”概念的提出者和《知本家风暴》的作者之一,姜奇平对这些争论保持着冷静乐观的态度。他说,有争论未尝不是好事,一个概念提出的初期难免有含混模糊之处,有争论说明这个概念正处在不断充实深化过程中。

在谈到“知本家”这个概念时他说:“我对‘知本家’的认识简单地说是‘以知识为本的人’,这里的‘知识’既指资本,也指根本、基本,‘知本家’既包括企业家、也包括思想家。‘知本家’并不仅指IT业,但IT业是“知本家”最集中、表现最明显的领域。”他认为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把“知识经济”的核心概括出来了,知识不再是一般的资源、手段,而是内核,另一方面把知识分子从舞台边缘推向了中心。

学者王小平对“知本家”这个概念的质疑则更多地考虑到中国的国情:IT业还没有走向世界,中国真有那么多“知本家”吗?“知本家”与中国人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关系?

争论归争论,《知本家风暴》的面世仍有其深刻原因和现实基础:中关村改制已列入议事日程,国家正在把发展知识经济具体化;知识创业在清华园乃至全国掀起热潮;互联网在中国日益繁荣……姜奇平认为,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将会由发展中的中关村奏响,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忽视信息社会对人类生存方式和认知模式的深刻影响。有了这个大背景,大家不能不关注这个话题。他认为《知本家风暴》可能会引发一场出版热潮,会有更多的人就此作进一步阐发。同时他表示,今后会就“知本论”这一“知本家”背后的深层概念作一些基础理论的探讨。

而记者黄一丁认为,在目前一些经济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谈“新经济”和“知本家”,是一种“媒体的自我炒作”。虽然认为“知本家”是概念炒作的不乏其人,《知本家风暴》策划人罗晓还是认为,之所以出现“知本家”这个概念,是因为“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已无法概括像王选、倪光南、张朝阳这些人独特的时代特质与巨大的精神力量,是适时而生的。与“知识英雄”等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称谓相比,“知本家”更学术化、系统化了。这里的“知本家”指一种思想上的先锋而非财富上的精英,是未来中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代言人,具有一种时代感和前瞻性。

同时他也承认,“知本家”理论还不成熟,还处于萌芽状态,关于谁是真正的知本家等问题还有争论。由于这个概念还比较虚,要进一步认识,把概念落实下来,这个过程也是概念的内涵逐渐丰富的过程。他将逐步推出“中国知本家”系列,以单个人的传记方式提出“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一主题。

曾就“知本家时代”这一话题撰稿的胡延平表示,已有出版社和书商与他商谈出版相关图书的事宜,他也认为《知本家风暴》会引起出版热潮。他认为“知本家”的提出会有正面的作用,可以通过舆论推动作用,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重视知识的示范效应。

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认为,“知本家”是一个“历史性的大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无疑会在中国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中留下记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